一、针灸特殊情况:晕针 ![]() 二、针灸特殊情况:滞针 1、症状: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,可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,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。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、困难,甚至不能出针。 2、措施: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,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,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,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,即可缓解滞针现象。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,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,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。三、针灸特殊情况:弯针 1、症状: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,突然变动体位,可操作手法不熟练,用力过猛所致。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,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,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难,病人感觉疼痛。 2、措施:在处理弯针现象时,要顺着弯针方向,边捻转边将针取出,不可用力拔针。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,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。 ![]() 1、原因: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。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,可针体被腐蚀生锈,或针刺手法过重,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,均可引起断针。 2、措施:折针时,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,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,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,使针体暴露,再用镊子夹出。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,针尖到达对侧皮下,可揉按断端针孔,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,随之拔出。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,应采取手术方法,将针取出。 五、针灸特殊情况:断针 1、原因:断针是指针体断在人体内。多是由于针具质量有问题,进针前失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。有时留针时随着患者变换体位,对弯针、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而造成。 2、措施:发生后态度要镇静,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,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。根据断针的位置深浅,可用手指、镊子、手术等方法将针起出。为了防止断针,针刺前应认真检查针具,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,同时要及时正确处理弯针、滞针。 ![]() 六、针灸特殊情况:血肿 1、原因: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。一般是在出针后,针刺部位肿胀疼痛,接着出现皮肤青紫。 2、措施: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局部小块青紫时,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。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,青紫面积大,可先作冷敷止血后,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,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。 以上异常情况临床上是很少发生的。而且在发生前医生都会做好预防措施。即使偶尔发生,医生也会很快做出正确处理,不会影响疾病的治疗,请家长们放心。 |
图片资讯
精彩文章
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