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茶与养生

禅堂 吃茶去

2013-08-21 13:50:32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716次 评论:0

有一位讲佛教戒律的源律师,
一次问大珠慧海:“大师修行禅道,是否用功?”
大珠慧海回答说:“用功。”
源律师又问:“如何用功?”
大珠慧海回答说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
源律师说:“一切人都是如此,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?”
大珠慧海回答说:“不同。”
源律师问:“为什么又不同呢?”
大珠慧海回答:“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般挑拣;睡觉时不肯睡觉,千般计较。因此,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。”
源律师无话可说。
唐代赵州从谂禅师,是一位寿星,活到一百二十岁(778—897)。他在赵州(今河北赵县)观音院禅修时,有僧来拜谒,他问来者:“曾到此间否?”答:“曾到。”从谂说:“吃茶去!”又有僧来观音寺,从谂问:“曾来此间否?”答:“未曾来。”从谂说:“吃茶去!”院主不解其意,遂问师曰:“何以来者说‘曾到’或说‘不曾到’都说‘吃茶去’!”从谂照说:“吃茶去!”
有人说“吃茶去”,深蕴禅机,可以达到“顿悟。”真正领会“吃茶去”的深刻含意,不但可以指导僧人“心注一境”,虔诚修行,而且可以启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,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。
 
吃饭与睡觉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,应以平常心对之,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“遇茶吃茶,遇饭吃饭。”应以平常心对待,这就是所谓的“平常心是道。”
“平常心”是指把“应该这样做,不应该那样做”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,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,不浮不躁,不卑不亢,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。
 
吃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,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,《楞严经》中比喻感悟佛法谓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我觉得人生亦如饮茶,甘苦自知。
 
禅,讲究修心悟性,强调在禅定中靠自身体验和顿悟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,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,在静思默想中,达到真我的境界。
 
陆羽《茶经》中讲到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。懂茶之人必定是“精行俭德之人”。通过品茶,透过茶文化,一定可以悟到人生真谛,一生受用不尽。
禅堂喝茶,动辄上百人,泡茶、分杯、倒茶,这些服务工作专门由一班人承担,他们被称为“护七师父”。
 
他们所用的茶具极其朴素简单:泡茶用大铝壶,茶杯是粗磁的,杯壁极厚,失手落在地上也不易打碎,只会发出清脆的响声,衬托禅堂的宁静。装茶杯的筐是椭圆形,提手也是圆形,模样又淳朴又可爱,像山村里走出来的小男孩。
 
  护七师父在一枝静坐香开始以前已将茶叶泡入铝壶,及至开静信号一响,他们敏捷地下座,到护七寮做准备。
 
  静坐后是行禅,大家甩手极放松地在禅堂里按圈子绕行,或快或慢,没人说话,只有脚步声和僧袍的沙沙声。
 
  突然,“啪”!——这是站板,人们立刻站住不动。维那师喊一声“两边挂腿坐”!大家遂在座位上垂腿端坐,两手扶两膝,目不斜视。
 
  人们才一坐定,护七师父们已矫健地走进禅堂,分两组,前面一人发杯子,后面一人倒茶。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。
 
  禅堂有许多别名。
  或称为“选佛场”,说的是凡夫们进去,他们中间会选出开悟的佛来;
  或称为“大冶洪炉”,这指我们把自己的身心扔进去,经受种种规矩的约束和师父的棒喝锻炼,战胜来自身心的种种障碍,最后脱胎换骨。
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【关闭】【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
上一篇铁观音炖鸡汤的做法
下一篇茶叶心情

图片资讯

精彩文章

热点推荐